博客年龄:17年6个月
访问:?
文章:852篇

个人描述

生活只能以玩为主,任时光在玩乐中流逝

读《东周列国》之十二--孝悌

2006-09-25 15:56 阅读(?)评论(0)

儒家文化把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妻、朋友作为五伦,把孝悌放在儒家伦理道德的首位。简单讲,“善事父母为孝,弟爱兄谓之悌。”
在等级制度下,君臣地位悬殊,家族立为嗣与不立差别巨大。一国只能有一个君,一个家族只能有一个传承人,所以多数人还要服从,要忍让,要维护家族的利益,此所谓儒家宣扬的悌。但被立之人也要知道忍让,如果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和忍耐度,一意孤行,使别人忍无可忍,无事也逼出事来。楚熊禧嗣位,心忌其弟熊挥,总想找事杀之,以绝后患,因一些大臣和亲贵为熊挥周旋,未能马上下手。熊挥也不想甘心受戮,私蓄死士,乘熊禧出猎而杀之,自立为楚成王。
齐右相崔杼专权,左相庆封阴怀嫉忌。崔杼娶继室棠姜,生子崔明,准备立为嗣。长子崔成看到这种情形,表示可以让崔明为嗣,作为交换,要求把崔邑作为自己的养老地。崔杼同意,但棠姜的亲戚东郭偃与棠无咎不同意。崔成与弟崔疆求见庆封,告知其事,庆封表示帮助除掉东郭偃与棠无咎。崔成、崔疆大喜,率家众杀二人。崔杼大怒,去见庆封,哭诉家难,庆封表示帮助除掉二逆子,率家丁杀崔成、崔疆,抄掳崔家,棠姜受惊而自杀。崔杼见二子头,向庆封再三称谢,回到家中,看到妻死室空,才知被庆封欺骗,悔恨不已,自缢而死。兄弟争嗣,造成如此结局。
可是儒家的道德观念,似乎往往对大恶无可奈何,只要求个人独善其身。鲁文公有嫡子恶、视,庶子倭、叔肹。文公死,恶主丧即位。公子倭借大臣仲遂杀恶和视,倭即位为宣公。叔肹不去朝贺,也不就职,不受粟帛,靠织屦为生。“终身未受其兄一寸之丝,一粒之粟,亦终其身未尝言其兄之过。”这就是儒家所宣扬的悌的最高境界。兄做的再不对,也不能反对。甚至推崇更不尽人情的处事方式。
卫宣公做世子时,与其父庄公之妾私通,生下一子名急子。宣公即位后,立急子为嗣。以急子的名义聘齐僖公长女,因听说齐女有“绝世之姿”,就纳于自己后宫。“急子全无几微怨恨之意。”齐女生二子,为公子寿和公子朔。宣公想立寿为世子,但急子“温柔敬慎,无有失德”,公子寿“天性孝友”(爱父母为孝,爱兄弟为友),与急子如同胞一般相爱。公子朔则恃母得宠,“阴蓄死士,心怀非望”。朔与齐女多次在宣公面前诽谤急子,宣公因找不到借口明杀,就派急子出使齐国,准备在路上刺杀。公子寿听说此事,私下告诉急子,劝其出奔他国。急子以“为人子者,以从命为孝,弃父之命,即为逆子。”毅然赴死。寿劝不住,以“子不可以无父,弟不可以无兄”,愿代兄一死,希望感悟父亲,慈孝两全。于是借口为急子饯行,灌醉急子,自己带随从去齐,并留书信讲明用意,结果被等候的刺客杀死。急子醒来看到信,马上追赶公子寿,正遇到返回报功的刺客,知道寿被杀后,告知自己才是应被杀的长子,于是刺客再杀急子,向公子朔报功。宣公听说二子皆被杀,大病而亡,便宜了公子朔,名正言顺即位为惠公。这就是所谓的兄弟争死。不知道别人看后有什么感受,我看后只能是苦笑。这大概就是儒家宣扬的所谓孝悌的典范,不知道是否要列为二十五孝之首。公子泄为急子之辅,公子职为寿之辅,朔即位后罢二人不用。待惠公率兵伐郑,公子泄、公子职等迎立公子黔牟即位,重为急子、寿发丧改葬。惠公逃往齐国,齐襄公约宋、晋、陈、蔡四国以谋逆伐卫,复惠公朔,公子泄、公子职被杀。惠公朔死后,其子赤即位为懿公。急子和寿的孝悌,害了自己的性命,而不孝悌的朔则得利,为急子和寿报仇的成为谋逆。正与邪因为有了孝悌而颠倒。
好在并非所有人都如此愚蠢,伍子胥就不肯这样。楚平王长子名建,立为太子,伍奢为太子师。费无极受宠,进谗言:“闻太子与伍奢有谋叛之心。”平王召伍奢,问:“建有叛心,汝知之否?”伍奢素刚直,回答:“王纳子妇已过矣,又听细人之说,而疑骨肉之亲,于心何忍?”平王“惭其言,囚伍奢”,又命人去杀太子建,建逃走。平王顾忌伍奢的两个儿子尚和员,想斩草除根,假意要任用其子,命伍奢召来,奢以“君父之命,不敢抗违”而写信。伍员看到书信就明白:“此诱我也,往必见诛。主君欺其臣,父欺其子。”伍员劝伍尚不要去郢都,“楚人畏吾兄弟在外,必不敢杀吾父。兄若误往,是速父之死也。”伍尚说:“父子之爱,恩从中出。若得一面而死,亦所甘心。”伍员仰天长叹:“与父俱诛,何益于事?兄必欲往,弟从此辞矣。”伍尚说:“我以殉父为孝,汝以复仇为孝,从此各行其志,不复相见矣。”伍尚返回后与父伍奢一同被杀。平王见诱不来伍员,怕其报仇,派兵捉拿,伍员逃到宋国,辅太子建。建在郑国被杀,伍员护其子胜逃到吴国,助吴王阖闾成就霸业,带兵攻入郢都,鞭平王之尸报父仇。伍员即伍子胥,他的经历是一个传奇,一个另类的传奇,可以为孝悌作注解。
吴王寿梦病重,召其四子诸樊、余祭、夷昧、季札至床前,说:“汝兄弟四人,惟札最贤,若立之,必能昌大吴国。我一向欲立为世子,奈札固辞不肯。我死以后,诸樊传余祭,余祭传夷昧,夷昧传季札,传弟不传孙。务使季札为君,社稷有幸。违吾命者,即为不孝。”说完就死去了。诸樊让国于季札,说:“此父志也。”季札说:“弟辞世子之位于父生之日,肯受君位于父死之后乎?兄若再逊,弟当逃之他国矣。”诸樊不得已,宣布次第传位的约定,奉父命即位。后来诸樊伐楚,在巢中箭而死,其弟余祭为王。余祭说:“吾兄非死于巢也,以先王之言,国当次及,欲速死以传季弟,故轻生耳。”于是“夜祷于天”,也求速死。左右说:“人所欲者,寿也。王乃自祈早死,不亦远于人情乎?”(远于人情的决定导致愚蠢执行者远于人情的行为,最终导致混乱。)余祭说:“昔我先人太王,废长立幼,竟成大业。今吾兄弟四人,依次相承,若俱考终命,札且老矣。吾是以求速也。”余祭用越国的俘虏做看门人,结果被看门人刺杀。夷昧即位,以国政任季札。夷昧在位四年,病重,“复申父兄之命”,欲传位于季札。季札推辞:“吾不受位明矣。昔先君有命,札不敢从,富贵于我如秋风之过耳,吾何爱焉?”遂逃归延陵。群臣奉夷昧的儿子僚为王。诸樊的儿子光心中不服,认为季札不受位应传给诸樊的后代,收买专褚刺杀王僚。季札出使晋国返回,光以位让季札,季札说:“汝求而得之,又何让为?苟国无废祀,民无废主,能立者即吾君矣。”光即吴王位,号阖闾。季札耻争国之事,老于延陵,终身不入吴国,不与吴事,死后葬于延陵。季札以自己的贤,未能使吴国强盛,反而导致杀戮内讧,为什么一定要传位与他呢?

(此贴只以《东周列国志》的内容为依据,未考证历史,那应是有关专家的事)

  最后修改于 2007-12-01 23:49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