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客年龄:17年6个月
访问:?
文章:852篇

个人描述

生活只能以玩为主,任时光在玩乐中流逝

读《东周列国》之二十一--仁义

2006-09-25 16:01 阅读(?)评论(0)

儒家很讲仁义,但仁义是什么?看看古人怎么看?
晋献公因骊姬谗言杀世子申生,立公子奚齐为世子。晋献公死,奚齐即位,里克等大臣派人刺杀了奚齐。骊姬之党的东关五派屠岸夷去刺杀里克,屠岸夷问大夫骓遄,骓遄说:“故太子之冤,举国莫不痛之,皆因骊姬母子之故。今里克之举为义举。你如辅佞仇忠,干此不义之事,我等必不容你。”
后来里克迎晋惠公即位,郤芮劝惠公杀里克,惠公因里克有迎立之功而不肯杀,郤芮说:“里克杀奚齐及顾命大臣,其罪大也。念其入国之功,私劳也,讨其弑逆之罪,公义也。明君不可因私劳而废公义。”惠公杀里克。
周内乱,周襄王出逃,派人到晋求救。狐偃说:“晋数易其君,民以为常,不知有君臣之大义。君纳王而讨太叔之罪,使民知君之不可贰乎。”
楚派兵攻宋,宋向晋求救。晋过卫救宋,卫结好楚,不肯借道。晋攻卫,取五鹿,想灭卫,先轸说:“本为楚困齐、宋而来救危,今齐、宋患未解,而先覆人国,非伯者存亡恤小之义也。”
狼瞫杀褒蛮子,晋襄公大喜,升为车右将军。元帅先轸因狼瞫不来竭谢而不满,罢职不用。狼瞫的朋友鲜伯骂先轸妒贤嫉能,建议刺杀先轸报仇。狼瞫说:“大丈夫死必有义,死而不义,非勇也。我以勇受知于君为戎右,先轸以无勇而黜之。若死于不义,则我今日被黜,乃黜一不义之人,反使嫉妒者得借其口矣。”
伍员欲灭楚,孙武说:“兵以义动,方为有名。”劝吴王立楚故太子建之子芈胜为君,然后吴楚结好。吴王贪于灭楚,不从。
卫内乱,执政孔悝被劫持,子路为孔悝家臣,要从城外进城救孔悝,高柴自城中出,对子路说:“政不在你,不必与难也。”子路答:“食孔氏之禄,敢坐视乎?”进城而被杀。孔子说:“高柴知大义,必能自全,由好勇轻生,昧于取裁,其死必矣。”
晋年荒,向秦借粮,秦运粟万斛给晋。后来秦年荒,晋丰收,秦向晋借粮,有大臣不同意给粮,大臣庆郑说:“幸人之灾,不仁,背人之施,不义,不仁不义,何以守国?”
晋平公驱逐栾氏,禁止栾氏故臣跟从,从者死。栾氏家臣辛俞收拾家财出城,欲投栾氏,被抓住带到平公面前。辛俞对平公说:“我自祖上就为栾氏之臣,臣之此去,尽臣之义,成君之仁,且使国人知‘君虽危难,不可弃也。’”
晋伐齐,刚过河,听说齐灵公死,上卿范匀说:“齐有新丧,伐之不仁。”即时班师。有人报齐,大夫晏婴说:“晋不伐我丧,施仁于我,我背之不义,不如讲和,免两国干戈之苦。”
晋因郑附楚而伐郑,郑求和,晋文公要求把郑的谋臣叔詹献出来。叔詹见晋文公,晋文公要烹叔詹,叔詹说:“夫料事能中,智也;尽心谋国,忠也;临难不避,勇也;杀身救国,仁也。仁智忠勇俱全,有臣如此,在晋国之法,固宜烹矣?”
秦晋大战,秦俘获晋惠公,秦穆公夫人穆姬为晋惠公宗亲,以要自杀谏穆公释放晋侯。内侍问穆姬:“晋侯见利忘义,负吾君之约,又负君夫人之托,夫人为何哀痛?”穆姬说:“仁者虽怨不忘亲,虽怒不弃礼。”内侍无不诵夫人之贤德。
狐射姑为中军元帅时,其部下臾骈进谏触怒他,被鞭一百。后狐射姑被贬,去翟,元帅赵盾让臾骈送其家眷去翟,臾骈的家丁想报被鞭之仇杀狐氏家眷。臾骈说:“元帅让我送(家眷),我杀了,元帅一定愤怒。乘人之危,非仁也,取人之怒,非智也。”亲送狐射姑家眷及财物到翟。
智氏欲立嗣,问智果,智果说:“智瑶五长过人,惟一短耳。美须长大过人,多技艺过人,强毅果敢过人,智巧便给过人,然贪残不仁,是其一短。以五长凌人,而济之以不仁,谁能容之?”
孟尝君让冯驩到薛收债,冯驩判断其偿还能力而分别处理,将无能力偿还者的债券烧毁。孟尝君大怒,冯驩说:“没钱还的,再责罚,也不能偿还,时间长利息多,就逃债走了。焚掉无用之券,以明君之轻财而爱民。仁义之名,流于无穷。”
卫宣公因为夫人宣姜的挑拨,要除掉世子急子,明杀没有理由,就命急子出使齐,要在路上刺杀。公子寿听说后,急忙告知这个阴谋,劝急子不要出奔他国,急子说:“为人子者,以从命为孝,弃父之命,即为逆子。”公子寿想:“吾兄真仁人也。”
吴王夫差欲放越王勾践回国,让勾践坐客人席。伍子胥不满,不肯就坐。伯嚭说:“大王以仁者之心,赦仁者之过。今日之坐,仁者宜留,不仁者宜去。”
可见,所谓义,是大是大非,是道德规范和做人的行为准则,对儒家来说就是所谓三纲五常。仁者爱人,仁就是善,往往与残忍相对,是更难评判的东东,常常会被认为是妇人之仁,后来的儒家八德中就没有仁。
说到仁义,就不能不提宋襄公。看看宋襄公是怎样的仁义吧。
宋桓公卒,世子兹父让国于庶兄公子目夷,目夷不受,兹父即位为宋襄公。
齐桓公喜欢公子昭,但不是长子,为立嗣之事问管仲,管仲对齐桓公说:“宋君有让国之美,可谓贤,且事齐甚恭,储嗣之事可以托之。”齐桓公见宋襄公时,握其手,指公子昭说:“异日仗君主持,使主社稷。”宋襄公感齐侯相托之意,愧谢不敢当。
齐桓公卒,各公子争位,公子昭逃往宋,见宋襄公,哭拜于地,诉内乱之事。宋襄公欲约会诸侯,共讨齐罪,纳公子昭于齐,定其君位。公子目夷说:“宋国小土薄,文武不具,贤才不登,自保且不暇,何暇顾他人?”襄公说:“寡人以仁义为主,不救遗孤,非仁也。受人嘱而弃之,非义也。”襄公合卫、曹、邾三国之师奉世子昭伐齐。这时齐桓公长子公子无亏虽立,但雍巫、竖刁杀百官,专权乱政,不能服众,所以襄公的起兵得到诸大臣的支持,公子昭得以返国即位,为齐孝公。(应该说宋襄公这件事做得很漂亮,但成功的主因并不是仁义,而是对手公子无亏的无道,假如公子无亏象齐桓公当年那样得到大臣拥护,这件事就做不成。)
宋襄公因定齐君之功,洋洋得意,就想号召诸侯,代替齐桓公为盟主。宋襄公约会滕、曹、邾、鄫等小国结盟于曹,滕君来晚被拘,曾君来晚两天被杀(不能说是仁,只不过急于树威想使诸侯恐惧而已)。曹大夫僖负羁说:“宋躁而虐,事必无成。”公子目夷谏襄公,襄公不听。襄公又伐曹,未克。而郑、鲁、齐、陈、蔡等国皆与楚会盟。(齐桓公是苦心经营数十年才得到诸侯的一直拥戴的,刚开始也有诸侯怠慢或不肯听从,齐桓公有度量有实力有办法,又有定宋救燕城邢封卫等功,使诸侯畏其威而感其德才成为盟主。)
宋襄公见诸侯都结好楚,贿赂楚成王,约相会于鹿上,想以楚的力量聚诸侯,目夷谏又不听。宋、楚、齐会于鹿,约定会盟诸侯于孟,不用兵车,所谓“衣裳之会”。宋襄公总想以其爵位高称大,楚成王很不高兴。楚大臣得臣献计:“宋公好名而无实,轻信而寡谋,若伏甲而劫之,其人可虏也。宋喜于主盟,必有傲诸侯之心。劫之以示威,劫而释之,又可示德。诸侯耻宋之无能,必归楚。”宋襄公要赴会,公子目夷建议兵车伏于三里之外,以备缓急,宋襄公不许,说:“寡人以忠信待人,人其忍欺寡人哉?”宋襄公与楚成王争盟主,楚跟从人众内穿暗甲带暗器,上来劫持宋襄公,公子目夷乘乱逃回国。(齐桓公因为有军事实力为后盾,会盟诸侯才不用兵车保护,而且齐桓公也未必敢以这样的方式约会楚。)
楚成王数宋襄公六罪于诸侯面前,然后率大军乘机进攻宋都城睢阳。公子目夷逃回宋,告于太庙而摄政,安定人心,睢阳把守严密。楚挟持宋襄公要宋纳降,公子目夷与司马公孙固等早想好对策,公孙固说:“国已立新君,生杀任你,投降不可得。”楚问襄公尚在为何立新君,公孙固答:“立君以主社稷,社稷无主,安得不立新君?”楚问:“愿送汝君归国,何以相酬?”公孙固答:“故君被执,已辱社稷,虽归也不得为君矣,归与不归,惟楚所命。”楚王大怒,攻城三日,损伤很多,不能取胜。楚王本以为得到宋君如同得到宝贝,可以获利很多,没想到成为鸡肋,最后只好找个台阶释放。(这段故事类似于谦守北京。)
宋襄公羞愤难当,又听说公子目夷已即位,准备去卫,目夷派人来,迎襄公回国,目夷退就臣列。襄公被楚人捉弄,受大辱,一心想报仇。听说郑君朝见楚,大怒,起倾国之兵讨郑,目夷劝谏又不听。襄公带兵与郑相持,楚则派兵攻宋,宋兵只得兼程而回,列营于泓水岸边以拒楚。司马公孙固以宋兵不如楚,劝襄公谢罪以避免交战,襄公说:“楚兵甲有余,仁义不足。寡人兵不足,而仁义有余。”命建大旗一面,写“仁义”二字。公孙固暗暗叫苦:“战主杀而言仁义,吾不知君之仁义何在也?”
楚将得臣轻视宋襄公:“宋公专务迂阔,全不知兵。”到天亮楚军才开始渡河,公孙固说:“楚天明才渡河,是轻视我,应乘其半渡而攻击。”襄公指“仁义”大旗,说:“寡人堂堂列陈,哪有半渡而击的道理。”楚兵过完河,公孙固说:“楚正列阵,乘其未成列攻击最好。”襄公唾其面,说“你贪一击之利,不顾万世之仁义?寡人堂堂列阵,岂有未成列而攻击的道理?”楚军陈列已成,人强马壮,漫山遍野,宋兵皆有惧色。双方交战,襄公被围,因襄公待下人极有恩,所以卫兵都尽死力而战。襄公被救出,身上伤数处,右股中箭,不能起立,卫兵都战死,“仁义”大旗也被楚军抢去,宋军损失八九成,大败。
国人皆怨襄公不听司马之言,以至于败,襄公听说,叹道:“君子不重伤,不擒二毛。寡人将以仁义行师,岂效此乘危扼险之举哉?”举国无不讥笑。宋襄公因箭伤加重,不久死去。临死前对儿子说:“我不听子鱼(公子目夷的字),以及于此,汝嗣位,当以国委之。”
这就是仁义的宋襄公的故事。

(此贴只以《东周列国志》的内容为依据,未考证历史,那应是有关专家的事)

  最后修改于 2007-12-01 23:44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