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客年龄:17年6个月
访问:?
文章:852篇

个人描述

生活只能以玩为主,任时光在玩乐中流逝

读《东周列国》之二十七--史书

2006-09-25 16:05 阅读(?)评论(0)

《东周列国志》的内容就出自《史记》、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、《战国策》等史书,主要的故事在史书中都有记载,但也加了不少戏说的成分,但不一定会比那些正史的戏说成分多。
孔子作《春秋》,取自《鲁史》,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,共二百四十二年之事,笔削而成(也不是原貌),基本就是周平王东迁到三国分晋时期,即东周的前半段,所以后来称这个时期为春秋时期,这以后到秦统一六国的东周后期称战国时期,合称春秋战国。而从周武王灭商到周平王东迁时期称西周。《东周列国志》主要就是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。
因为西周中后期汉文字的发展,开始有了专职记录国家大事的人—太史,正是由于他们的记录,中国的历史记载从西周后期就从未中断过,直到现在,二十四史也成为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。中国的史书内容很丰富,不仅有国家政治大事,也有很多其他内容,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天象,所以现在很多研究天文的人对史书也很有兴趣,考证出很多世界第一。(但古代的很多表述方法与现今不同,特别是早期的史书,专家读起来也并非轻松,同样的内容也会得到不同的解释。而且因许多书已散佚,考证一些记载是否真实也往往成为困难的事,常常只有一家之言。)
不过做太史也不易,有时是要掉脑袋的。晋相国赵盾的弟弟赵穿杀晋灵公,太史董狐明写:“秋七月乙丑,赵盾弑其君夷皋于桃园。”赵盾说:“君被杀时我已逃到河东,离开都城二百余里了。” 董狐说:“你是相国,出逃未离境,返国又不讨贼,说这事非你主谋,谁相信呢?”赵盾问能否改,董狐说:“是是非非,号为信史。我头可断,此简不可改。”赵盾叹道:“史臣之权,乃重于卿相。”
董狐比较幸运,其他人未必幸运如此。齐大夫崔杼杀齐庄公,命太史伯写庄公患疟疾而死,太史伯不从,写“夏五月乙亥,崔杼弑其君光。” 崔杼大怒,杀太史伯。太史有弟三人,叫仲、叔、季(太史是家族的职业),仲也那样写,又被杀,叔也那样写,也被杀。季还那样写,崔杼说:“你的三个哥哥都死了,你仍不爱惜性命吗?你若更改,我就免你死。”季回答:“据事直书,史氏之职。失职而死,不如生。我即使不写,天下必有这样写的人,不写也不能掩盖相国的过失,而只是使有识者耻笑,所以我不在乎死。”崔杼叹道:“我为社稷考虑,不得不这样做,虽然这样写,一定有人体谅我。”
不过这样的太史以后越来越少,强权之下,这样做也只不过使后人有血气之感,难有多少实际意义,因为许多重要事件正史往往都没有记载,造成野史盛行。历史上基本都是下一个朝代修上一个朝代的史书,虽然相隔几十年甚至上百年,有些事情往往难以考证,但是非却可以评价了。
中国历来有为尊者讳、为长者讳、为君讳的传统,对强臣可能还有人敢反对,对暴君敢反抗的很少,可以反奸臣不可以反皇帝,只能清君侧不能废黜君王,不然就是大逆不道,儒家的君臣之纲强调的就是这种绝对顺从。皇家的丑恶是不能写的,只能在这个皇帝死去,甚至这个皇朝覆灭后才能再去正是非,这是史书的无奈。
文天祥讲: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”也是希望史书能记录自己的气节。我们崇敬他的气节,可惜没落腐败的南宋王朝不配这种气节,而这种气节也难以挽救南宋的灭亡。在时局可为时,岳飞、韩世中、辛弃疾等或冤死或贬抑,在时局不可收拾时,就是再多的文天祥也无能为力。这是种史书的悲哀。

(此贴只以《东周列国志》的内容为依据,未考证历史,那应是有关专家的事)

  最后修改于 2007-12-01 23:37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