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客年龄:17年6个月
访问:?
文章:852篇

个人描述

生活只能以玩为主,任时光在玩乐中流逝

读《东周列国》之二十九--贫贱

2006-09-25 16:06 阅读(?)评论(0)

东周时期,社会动荡,变化剧烈,原有的规则和秩序被打破,许多人由富贵而贫贱,也有人由贫贱而富贵。
百里奚是虞国人,家贫不遇,出游到齐国,求事襄公,无人引见,穷困到乞食于铚。铚人蹇叔见到,说:“你不应当是乞丐。”问姓名,并留下吃饭,与谈时事,百里奚应对如流,指画井井有叙。蹇叔长叹道:“你有如此的才学,却穷困到乞讨的地步,难道命运应当这样吗?”于是留百里奚住在家中,结为兄弟。蹇叔家也贫,百里奚就为村里放牛,来混口饭吃。公子无知篡位,悬榜招贤,百里奚想去应招,蹇叔说:“先君有儿子在外面,无知是篡位,不能长久。”百里奚就没有去。后来听说周王的儿子颓喜欢牛,饲牛的待遇丰厚,辞蹇叔到周。蹇叔说:“丈夫不可轻失身于人,仕而弃之则不忠,与同患难则不智。”百里奚到周,拜见王子颓,讲饲牛的方法,颓很高兴,想用做家臣。蹇叔来到,与百里奚同见王子颓,回来后说:“颓志大才疏,周围都是谗陷小人,一定有觊觎非望的事,很快就要败了,不如离开。”百里奚离家很久了,想回虞国。蹇叔说:“虞有贤臣叫宫之奇,我过去的朋友,很久没见面了,想去看他。你如果回虞,我正好同行。”蹇叔见到宫之奇,说百里奚是贤人,宫之奇就推荐给虞公,虞公拜百里奚为中大夫。蹇叔说:“我看虞公‘见小而自用’,也不是可与他共同有作为的主人。”百里奚说:“我久贫困,象陆地上的一条鱼,急需一勺水来滋润啊。”蹇叔说:“你因为贫困而作官,我无法阻止你,将来要找我,可到宋国的鸣鹿村。”蹇叔离开,百里奚留下做虞国的大夫。到虞公失国,百里奚跟从身边不肯离开,说:“我既不智,怎么敢不忠呢?”晋献公欲用百里奚,百里奚以“不适仇国”愿跟从虞公。晋献公准备嫁女入秦,大臣舟之侨说:“百里奚不愿仕晋,其心不测,不如远之。”命百里奚为臣仆随嫁。百里奚中途逃往楚,因善饲养牛而为楚王养马于南海。秦大臣公孙枝原为晋人,对秦穆公说:“百里奚,贤人也。知虞公之不可谏而不谏,是其智;从虞公于晋,而义不臣晋,是其忠。且其人有经世之才,但不遇其时耳。”秦穆公派人持五张羖羊皮(黑色的公羊)送楚王,以贱臣逃而抓回治罪为名赎回,一连谈了三天,于是拜为上卿,任以国政,时年七十岁,人称五羖大夫,立法教民,兴利除害,秦国大治。
齐桓公派鲍叔牙率师攻鲁犯长勺,鲁大夫施伯推荐曹刿之才。施伯见曹刿,曹刿笑道:“肉食者无谋,乃谋及藿食耶?”施伯说:“藿食能谋,行且肉食矣。” ( 藿食:以豆叶为食物,指吃的东西很粗劣。古代常以藿食者指平民,而以肉食者指贵族。)
百里奚、蹇叔、乐羊、吴起、苏秦、张仪、田穰苴、田单、范睢等,出身或贫或贱,后来成为国之重臣,享有富贵。同时,许多诸侯灭国,一些家族失势,许多人也从富贵而变贫贱。
对贫贱与富贵怎样看待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。苏秦变卖家财,周游列国,一年多,黄金百镒用尽,破衣徒步回家。父母见其狼狈,骂辱之;妻方织布,不肯下机相见;向嫂求饭吃,嫂辞以无柴,不肯做。苏秦堕泪,叹道:“一身贫贱,妻不以我为夫,嫂不以我为叔,母不以我为子。”昼夜读书不息,夜倦欲睡,引锥刺其股,血流遍足,如此一年,再次出游。苏秦说燕、赵、魏、齐、楚诸国,为纵约长,行过家乡洛阳,诸侯各发使送之,仪仗旌旄,前遮后拥,车骑辎重,连接二十里不绝,威仪比于王者,一路官员,望尘下拜,周显王使人扫除道路,设贡帐于郊外迎之。苏秦老母,扶仗旁观,啧啧称奇。二弟及妻嫂侧目不敢仰视,俯伏郊迎。苏秦对其嫂说:“嫂子以前不肯为我做饭吃,今天为何又如此恭敬?”嫂回答:“我见你位高而且金多,不容不敬畏。”苏秦喟然叹道:“世情看冷暖,人面逐高低。我今日才知道富贵不可少了。”以车载亲属同归故里,建大宅,聚族而居,散千金给宗族亲信。
多数人是势力的,对人的判断就是根据富贵和贫贱,所以常人都把富贵做为终身的奋斗目标。但鲁仲连却说:“与其富贵而咄于人,宁富贵而得自由也。”
魏文侯太子击遇到上宾田子方乘破车而来,击急忙下车,拱立道旁致敬,田子方驱车直过,傲然不顾。太子击心怀不平,派人牵其车索,上前问道:“我有个问题,富贵者骄人?还是贫贱者骄人?” 田子方笑道:“自古以来,只有贫贱骄人,哪有富贵骄人之理?国君而骄人,则不保社稷,大夫而骄人,则不保宗庙。楚灵王以骄亡其国,智伯瑶以骄亡其家,富贵不足以恃明矣。若夫贫贱之士,食不过藜藿,衣不过布褐,无求于人,无欲于世,惟好士之主,自乐而就之,言听计合,勉为之留。不然,则浩然长往,谁能禁焉?武王能诛万乘之纣,而不能屈首阳之二士,盖贫贱之足贵如此。”太子击大惭,谢罪而去。文侯闻子方不屈于太子,益加敬礼。(现在的高级领导恐怕不会如此开通,‘领导的任务是改变人的思想’,无论多长时间,无论动用多少力量,一定要让人服从自己的意志。)
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,壁立千仞无欲而刚。

(此贴只以《东周列国志》的内容为依据,未考证历史,那应是有关专家的事)

  最后修改于 2007-12-01 23:36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