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客年龄:17年7个月
访问:?
文章:852篇

个人描述

生活只能以玩为主,任时光在玩乐中流逝

粤闽赣(17)--三河坝

2012-08-26 18:37 阅读(?)评论(0)
三河坝,属于大埔县,汀江与梅江在此汇合而称韩江,是粤东通往闽西的必经之地,地理位置非常重要,连通闽粤的梅坎铁路也经过这里。1927年9月19日(农历八月)南昌起义的部队沿汀江南下潮汕经过这里,并分兵2500多人由朱德率领阻击敌军,史称三河坝战役。现在韩江东岸通往大埔的路口上建了很大的牌坊。
沿韩江向南走几百米,不久看到进入纪念馆的小门,然后要沿台阶而上。
到了上面,可以俯瞰韩江,遥看对岸的三河坝镇,这里也是当年的阻击阵地之一。
小山上,立起了纪念碑。三河坝战役,持续三天,规模并不算很大,但对后来的影响很大。
这里建起了纪念馆,重点是讲南昌起义。1927年8月1日,在共产党领导下和影响下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在南昌发动了起义,主要的部队是属于第二方面军的第20军、第11军的第10师第24师和第25师的第73、第75团,另有隶属第五方面军的第3军军官教导团 ,共有2万余人。起义后,部队南下广东潮汕地区,准备依靠港口以便接受共产国际的援助,再与海陆丰的农军合并占领广州,建立根据地。但南下不久,蔡廷锴率第10师脱离,造成第一次损失;在会昌又与钱大均、黄绍竑部激战,也造成不小损失;再加上一路酷暑下的长途行军,减员很大;到达三河坝时总兵力应仅有万人,这时分出接近四分之一兵力在此阻击,而且是有战斗力的骨干力量,也有人提出决策是否失当问题。
纪念馆前面是朱德的塑像,正是这次分兵,才使朱德脱颖而出。朱德是四川仪陇人,假称是云南人得以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,后来参加了辛亥重九起义、讨袁护国战争等,成为滇军旅长。后来唐继尧与顾品珍争夺云南的掌控权,朱德出走,在上海见孙中山及陈独秀,后去德国留学,在张申府、周恩来的介绍下加入共产党,后去苏联学习。回国后,1927年1月朱德找到云南讲武堂的同窗、时任北伐军第五方面军的总指挥朱培德,建议成立主持军官教导团,后兼任南昌公安局长,为南昌起义的成功起到了很多作用。
 留在三河坝阻击敌军的是第25师的第73、第75团,应还有第74团的一部分,而第73团就是原来的叶挺独立团,团长周士第,现在已是25师师长,李硕勋为政委,陈毅当时为73团政治指导员,74团参谋长为王尔琢第3军军官教导团在南昌时约为300人,后编入其他部队,朱德当时并没有多少所属部队,只是有丰富战争经验的副军长,当时起义军张贴的安民告示都是以周士第署名的。正对着的是梅江,当时钱大均的部队就是从松口沿梅江而来。
25师在三河坝住了10天左右,因敌军由松口沿梅江而来,为了选择有利地形进行阻击,就撤往河东岸(汇东),选择与三河坝遥遥相对的八十米的小丘陵——笔支尾山顶及石子案一带挖战壕、筑工事,主力集中在这里
沿河也都挖了战壕,指挥所设在田氏家祠(靠近梅潭河河口处)。这是汀江,上游在福建。
江对岸处的三河坝处于水路交通要道,一直很繁华,据说还有一座小城,称为汇城。在经过三天的阻击后,敌军从下游偷渡过河包抄,守卫的部队损失很大,只得撤往饶平茂芝,再想法与主力会合。而此时南下潮汕的主力部队在经过几次苦战后已在流沙(普宁)溃散,朱德所带领的部队成为孤军,只得自己想办法生存。
而在岸边,清楚看到一座石雕,被称为“韩江源”石雕,从这里开始才称韩江。小镇有很多老房子,很有地方特色,但要越过两座桥到对岸就有些远,雨天也不便于搭摩托前往。三河镇还有一处火船屋,在沿梅江向松口方向的北岸山中,梓里村,是解放战争期间守卫锦州的范汉杰将军的大宅子,就是有些远,没车难以到达。三河坝还有一座中山纪念堂,不知为何建在这里。
走回位于汀江上的大桥边,这座桥称朱德大桥。朱德率领着这支1千多人的残余部队在四面皆敌的险恶环境中转战闽赣,经安远县天心圩、大余、崇义县上堡等几次整训,保存了800人的骨干。后来得到同窗国民革命军16军军长范石生的接济和帮助,有了两个多月的修养和补充,1928年初发动“湘南起义”(年关暴动),后来上井冈山与毛领导的秋收起义余部会师,成立红四军,后来发展成红一军团、红一方面军,朱德也就称为军队和国家的缔造者,十大元帅之首。这里是朱德独立领导一支红色军队而走上历史舞台的地方。
在汀江边远望河口处,小镇坐落于被云雾笼罩的大山脚下。这支在三河坝负责阻击而留存的800人的部队,因周士第李硕勋去上海汇报工作,主要领导者是朱德、陈毅和王尔琢,还有后来才出名的林彪和粟裕,人数不多但将帅汇集。
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